伤寒与副伤寒,从中医视角看疾病对人体的影响

伤寒和副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,在中医理论中虽无完全对应的病名,但可从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角度来认识其对人体的影响。

伤寒与副伤寒,从中医视角看疾病对人体的影响

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进入人体后,首先侵袭的是脾胃,脾胃乃后天之本,气血生化之源,邪气犯胃,脾胃运化功能失常,就会出现食欲不振、恶心呕吐等症状,这在中医看来,是脾胃升降失常,胃气上逆所致,正如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所说:“清气在下,则生飧泄;浊气在上,则生䐜胀。”脾胃功能紊乱,清浊不分,就会导致消化系统的一系列不适。

随着病情发展,正邪交争剧烈,人体会出现高热症状,中医认为,这是正邪相争于肌表,阳气被郁,不能外达所致,患者体表发热,恶寒,脉浮紧,与伤寒六经辨证中的太阳病颇为相似,若治疗不及时或不当,病邪会进一步深入,传入阳明经,阳明主燥,邪入阳明,正邪俱盛,就会出现高热、大汗出、口渴、脉洪大等症状,这是里热炽盛的表现,需要及时清泄里热。

伤寒和副伤寒还会影响气血运行,邪热稽留体内,煎熬津液,导致血液黏稠,运行不畅,高热使人体气血过度消耗,正气受损,在中医的气血理论中,气为血之帅,血为气之母,气血相互依存,相互影响,气血运行不畅,会出现面色晦暗、肌肤甲错等症状,这又进一步加重了病情的复杂性。

在治疗方面,中医强调辨证论治,初期解表散寒,可选用麻黄汤、桂枝汤等方剂,以驱散肌表之邪,若邪入阳明,当以清泄里热为主,白虎汤是常用的方剂,注重调理脾胃,恢复其运化功能,可适当加入健脾和胃之品,如白术、茯苓、半夏等,还需关注气血的变化,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活血化瘀、益气养血等治疗。

伤寒和副伤寒虽然是现代医学的疾病名称,但通过中医的理论和方法,我们可以更全面地认识其发病机制和演变过程,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丰富的思路和方法,使患者能够得到更有效的治疗和康复。

相关阅读

发表评论

  • 匿名用户  发表于 2025-02-20 15:09 回复

    中医视域下,伤寒与副伤塞皆为外邪入侵之疾,前者由寒气直中脏腑致气血凝滞;后者则因湿热蕴结而扰乱内府平衡。

  • 匿名用户  发表于 2025-04-01 05:44 回复

    中医视域下,伤寒与副伤寒冷邪入侵经络血脉, 致气血凝滞、脏腑功能失调。

添加新评论